当珠江潮涌激荡着时代脉搏,那些藏在地方志书页间的禺山风物印记,正以独特的文化密码诉说文明传承。作为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,地方志宛如镌刻地方年轮的“百科全书”今日云策,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凝固成永恒,书写属于一方水土的人文史诗。
1986年6月,番禺县响应全国修志号召,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,自此拉开《番禺县志》编修大幕。40年光阴流转,番禺方志人始终秉持“修志问道,以启未来”的精神,扛牢为党立言、为国存史、为民修志的神圣使命,发挥存史、资政、育人职责,推动从“一本书”向一项事业转型升级,奋力谱写新时代番禺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篇章。
筚路蓝缕启山林 新中国番禺初代修志人的拓荒之路
20世纪80年代,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中华大地,各行各业蓬勃发展,记录时代变迁的需求愈发迫切。1986年6月,番禺县在上级指导下成立县志办,启动《番禺县志》编修工作。然而,资料匮乏、经验不足,令当时的编修工作面临重重困难,但老一辈方志人怀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,毅然踏上了这条艰辛的征程。
“我记得团队成员大多从学校调来,大家虽有丰富的教学经历,但缺乏编志工作经验。”老编纂员黄学明1989年加入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,主要负责将老同志的手写稿用打字机誊录成文本。
黄学明向记者分享了一段从老同志口中得知的珍贵往事。1987年,番禺县志编纂工作正处于资料收集阶段。由于自民国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80年间,番禺地情一直未有县志记载,期间社会经历剧烈变革,县治多次搬迁,大量珍贵资料散佚,加之县境范围几经变迁,使得资料的收集、整理、分析与使用工作难上加难。
为突破资料匮乏困境,1987年3月,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精心组织近50名工作人员奔赴广州老城区,深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、省档案馆,中山大学、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,省市文史馆、博物馆等,对民国时期的期刊、报纸、档案、书籍等进行全面查阅。在半个月时间里,工作人员争分夺秒,抄录影印资料近1000万字。返回番禺后,众人又马不停蹄,耗时20天对这些海量资料进行分类整理,并复制成三份备份,为后续县志编纂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经过8年多不懈努力,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《番禺县志》于1995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。这部志书全面记录了番禺县的地理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个方面,成为人们了解番禺县的重要窗口。
综合志
在综合志编修的同时,县地方志办公室还组织指导相关单位编写20多种专志今日云策,从多个维度展现番禺各行业的发展历程,不仅为研究番禺各行业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,也为当下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。
专志
赓续传承谱新篇 志书体系的迭代与拓展
随着时代发展,番禺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。1992年5月,番禺撤县设市,番禺县志办也更名为番禺市志办。在完成《番禺县志》后,番禺地方志人奋斗不止、马不停蹄,于1996年出版发行《番禺县镇村志》,将记录下限延伸至1991年,生动展现了番禺县22个镇的地情风貌。番禺市志办同时着手开展旧志古籍整理工作——1998年,《清·同治十年 番禺县志 点注本》问世;2000年,《民国版 番禺县续志 点注本》出版。这些旧志的整理,让后人得以更清晰地触摸番禺的历史脉络。
2000年5月,番禺撤市设区,广州市番禺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应运而生。同年11月,番禺区政府决定启动番禺市志修编工作。“十年磨一剑”,《番禺市志》于2010年出版。这部志书内容更加丰富详实,全面记录了番禺市在经济建设、社会发展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成就。
“当时编制只有3个人,连基本稿件审核都难以完成,后来经区政府批准增聘5人,才保证(区地方志办公室)正常运作。”时任番禺区档案局局长,兼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、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胡家梁回忆道。2001年3月,修志队伍正式组建,全区120多个承修单位、160多人投入其中。基层编修人员从查阅档案、调查访问、整理资料到撰写志稿,为志书打下坚实资料基础。至2005年底,全区各单位提供逾千万字基础资料和近千张历史照片。一批熟悉市情的离退休老同志也参加《番禺市志》编纂工作,他们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严肃认真地考证、筛选、整理,务求提高编纂质量。
随着机构改革的推进,部门撤并频繁,部分原撰稿人员因退休、离岗退出,新接手的人员对情况尚不熟悉,这些都给编纂工作带来很大影响。而地方志队伍远不止修编市志,还要编辑出版《番禺年鉴》,并承担大量编纂任务,如番禺市志总纂,以及环境资源、经济种植、经济体制改革等关键章节,很多内容都得他们直接参与修改。
谈及编纂细节,胡家梁对老同志们手写撰稿的场景记忆犹新。那时,大家先手写完成稿件,交由工勤人员录入,随后众人反复打磨修改,“过程虽然辛苦,但大家都坚持下来,没人喊累。”到了2006年,他们基本完成了所有内容的梳理串联,累计形成了二三十万字的文稿。
近年,为深度激活地方志的独特文化价值,传承乡土历史文化,探索中国特色乡村振兴路径的历史镜鉴和现实参考,番禺区在上级部门指导下,以点带面开展名镇名村志编修,选取条件较为成熟的沙湾街道、石楼镇大岭村分别编修《沙湾街道志》《大岭名村志》,在保留乡土文化的基础上,突出地方“名”与“特”,打造承载浓浓“乡愁”的名镇名村志品牌。
编纂《沙湾街道志》
精益求精创典范 首部县区级年鉴的番禺荣光
1995年,在《番禺县志》出版后,番禺市政府敏锐地意识到,随着时代快速发展,需要一种更及时、全面记录年度信息的载体。这种载体兼具工具书实用性与历史连续性特征,既能为社会提供即时性参考资料,又能为修志工作积累原始素材,《番禺年鉴》随之成为广州首部公开出版的县区级地方综合年鉴。
《番禺年鉴1995》紧接《番禺县志》下限年份,收录了1992-1994年的内容,设24个类目,共56万字。此后,《番禺年鉴》以出版年份为卷号,实现一年一鉴今日云策,公开出版。
番禺年鉴
创刊30年来,番禺年鉴编纂工作始终以“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,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”为目标。为了准确记录番禺在某个领域的发展,深入一线走访、收集大量一手数据是编纂团队的工作常态。在资料审核环节,他们更是严谨细致。老编纂员廖海滨说:“一个数据的错误可能会影响整个年鉴的权威性,所以我们对每一个数据都会反复核对,避免数据偏差。”
凭借精益求精的态度,2005年,《番禺年鉴2004》荣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特等奖。此后,番禺年鉴工作秉承精品意识,坚持守正创新,近三年连续获评省、市优秀年鉴,其中《番禺年鉴2021》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一等年鉴。
精益求精收获殊荣
《番禺年鉴2021》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一等年鉴
方志场馆展风华 番禺文化脉络的生动写照
地方志场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番禺区现有方志驿站2处、村史馆5家、村展览馆1家,为群众使用方志文化场馆提供公益文化服务便利。
2000年,位于番禺区国家档案馆一楼占地220平方米的2个展厅启用,成为展示番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。2021至2024年,先后举办《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——建党百年广州市番禺区主题档案展》《信仰的力量——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》《寻味岭南文化 共享美好生活——活色生香粤菜文化展》《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》等主题展览。市民陈女士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后表示:“通过这些展览,孩子更直观地了解了番禺的历史,也让我们家长对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,这种文化传承很有意义。”
番禺区国家档案馆展厅
为了更好地展示番禺的发展历程,番禺区在区图书馆新馆筹建约770平方米的档案方志展馆。展馆在设计上充分融入番禺文化元素,采用岭南建筑的镬耳墙造型作为展厅隔断,让参观者一进入展馆就能感受到浓浓的番禺特色。
方志驿站方面,南村镇方志驿站不仅是一个拥有约4万册图书的借阅场所,更是宣传推广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的重要平台。新造镇方志驿站同样具有地情文献查阅功能,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举办新造广绣等特色主题展览,成为收藏研究、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、宣传展示地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。
南村镇方志驿站
“在这里,我看到了一个古村落的前世今生,那些老照片、老物件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,让我对乡村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。”游客小李在参观了以传统中式风格为主的大岭村村史馆后发出感慨。
大岭村村史馆
坑头村村史馆则集中展示了传统建筑、民间文化、习俗传承等内容。有村里的老人不时前来义务讲解:“我在这里给年轻人讲述我们村的故事,就是希望他们不要忘记根在哪里,把我们村的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。”
近年,番禺区地方志办公室还编写了《全粤村情·番禺卷》,印发《番禺区村情手册》,出版《番禺古祠堂》《番禺古村落》系列丛书8本,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四十载栉风沐雨,番禺区地方志事业步履铿锵,终成累累硕果。从志书里镌刻禺城记忆的一笔一划,到年鉴中定格时代发展的岁岁年年;从方志场馆里凝固历史的一方天地,到地情资料里沉淀岁月的万千篇章,每一个扎实脚印的背后,都凝聚着番禺方志人矢志不渝的坚守。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大部署,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。站在全新的历史坐标上,番禺方志人锚定新时代文化使命,秉持“修用并举、修志为用”理念,在守正创新中深耕细作,为地域存真史、为发展留实录、为后世传薪火,致力让地方志事业成为增强文化自信、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支撑,努力为番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精神动能。
文/图:番禺融媒记者 樊芸
通讯员:潘志轩今日云策
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