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曹久会奕汇网
在探讨放松的意义时,我们必须明确,放松并非单纯的放松,而是要将腰部的劲力有效释放到对方身上。汪永泉先生指出:“放松并不是目的,送劲才是根本。”这种理念源于杨式太极拳所倡导的“松中寓紧”的技击哲学。放松的本质在于建立一种高效的劲力传导通道,让腰部产生的劲力无损地传递至对手的身体,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进行解析:
首先,放松应被视为导体而非绝缘体。表层的放松(如关节松开、肌肉舒展)其实是为了消除身体的内在阻力,使得腰胯产生的内劲能够如电流般直达接触点。然而,如果只是追求表面的松柔而忽视劲力的传导,那就如“断线的电线”——虽然有架势,却毫无实效。
展开剩余63%其次,松与紧的辩证关系不可忽视。在发力的瞬间,腰部应微微收紧以蓄能(合),随即快速放松(开),形成“松紧脉冲”的效果。这一过程可以比作拉弓射箭:拉弓时是紧(合),松弦则是放松(开)。反之,如果刻意保持全程松软,就如同弓弦永远不松弛,箭矢便无法射出,发力的有效性将受到影响。
最后,腰劲的释放需要按照“逆序松透”的原则进行:A[手腕脚踝松] → B[肘膝松] → C[肩胯松] → D[腰脊贯通]。这一程序有助于确保劲力传递的过程中不受任何关节的干扰,仿佛水流畅通无阻地涌向对方。
劲力的传导路径也可以分为三维:纵向上,通过松腰沉胯,劲力由脚至手(例如在搂膝拗步向前按时);横向上,通过转腰磨胯,劲力如螺旋般渗透(如云手化打);立体上,通过腰脊的伸缩,劲力如波浪般层层涌出(如野马分鬃中的弹簧劲)。
在与对手接触的瞬间(例如倒撵猴引化),松透的肢体组成“劲力导管”,腰劲能够迅速灌入对手的重心。如果此时局部肢体僵硬(如耸肩),劲路便会被阻断。
真正运用腰劲发放时,接触点应始终保持松柔,避免抵抗,发力后应迅速回归平静(如荷叶反弹复位),这样能使对手感到“如坠深渊,觅力无踪”。这正是汪氏所说的“发劲是一松,而非一紧”。
汪永泉进一步总结道:“松是传递腰劲的轨道,轨道畅通则猛击无阻;若仅为松而松,恰似废弃铁轨,尽管具备形态,却永远不会有列车经过。”这一理念不仅贯穿于养生之道,更是技击的核心:修习养生者通过放松以畅通气道,而实战者则通过放松将劲力施加于敌。
在这绞缠千年如古藤的周身关节中,挣扎而难以脱离,一旦放开又自会重新缠绕。每当我试图开弓却未能射出、欲裂帛却无法迸发的那一刻,突然感到如同高崖坠入深渊,却又被云缆拉回——此时的劲力在临界点迸裂,如素绢缠裹着铁胎,外部云霭未能发力,内部沉雷却仍绵延不绝。
——论劲奕汇网
发布于:福建省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